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作为一个中国人、一名中共党员、一名法院工作人员的自豪感、荣耀感油然而生,胸腔中涌动着一股激流,内心更加坚定要在自身岗位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党的十九大全面、深刻总结了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革故鼎新、励精图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的变革。尤其是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了全民遵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谱写了社会主义法治中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一场创新改革的宏伟蓝图,令人振奋人心。为司法事业的发展、法院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每一名法官要时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对党忠诚、胸怀大局、敢于担当。
要在政治上有担当。就是要切实增强政治警觉性和政治鉴别力,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站稳立场、把准方向,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始终忠诚于党,始终对组织坦诚,始终正确对待权力,始终牢记政治责任。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看齐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与方向不动摇。
要在信仰上有担当。坚守法治信仰,就要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法治中国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积极投身司法改革。只有坚守法律至上理念,恪守法治原则,忠诚司法事业,才能做到唯法是从,唯法是听,敢于碰硬,敢于抵制各种侵法行为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严格公正司法,敢于担当,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在业务素质上有担当。做好审判工作仅有激情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本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社会仍将处于矛盾凸显期,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会加大加剧。法官要有效应对这些矛盾、问题,必须有精通法律,有娴熟的审判技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超强的应变能力。应当开阔视野、勤学善思,全面提升政治、法律、人文等综合素养,多方位充实完善自我,精于技,践于行,不断提升担当为民的底气、硬气和正气,自觉把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作为一种工作常态,才能胜任新时期法院工作的实际需要。
在责任良知上要有担当。法官作为操持法事者,手持正义之剑,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关涉着当事者信誉之增毁, 权益之得失,生死之存亡,肩负着惩恶扬善、传递正能量的职责。“治人者 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作为法官更应如此。但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法官要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就应以教化为先,通过判例普法,在社会公众中形成应为、禁为、可为的行为标准。而标准确立的前提“唯有法官的人格”,才是正义的最终保障。因此,法官坚守社会责任与良知,需崇尚正义,需在每一次裁断是非中进行恶念与良知的博弈,守持法官的神圣天职。
在作风上要有担当。担当需要永葆廉洁底线。公生明,廉生威。作为手握国家审判权的法官,既是时流的明镜,又是人伦的雅范,处在社会矛盾和重大纷争难题的“风口浪尖”上,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干干净净做人,坦坦荡荡做事,才能堂堂正正审判。公正永远是与廉洁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廉洁就没有公正,自我约束不严,逾越纪律底线、法律红线,必然会“踩雷”、“触电”,走向自我毁灭。法官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把好慎独慎微关,挡得住诱惑,耐得住清贫,经得起考验,做一个守规之人、崇德之人、担当之人、有为之人。应当正确对待名利和地位,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自觉做廉洁自律的表率。